• 现任
    哈医大四院临床药学教研室、药学部主任,药学硕士 、执业药师 ,国家药物(医疗器械)
    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临床药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 兼任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药师协会理事
    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专家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临床安全用药专家
    中国临床药学教学基地建设评审专家
    黑龙江省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黑龙江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担任
    《中国药房》、《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 《黑龙江医药》杂志编委
  • 业绩
    1.编写药学专著和本科教材共12部;
    2.获发明专利2项,转化1项;
    3.主持科研基金项目14项;
    4.获科技成果和医疗新技术奖共23项;
    5.发表 SCI以及核心期刊论文70多篇;
    6.2008年被中国药学会授予“优秀药师”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医院药学创新奖”

吴玉波

教授

主任药师

如何合理使用小儿解热镇痛药?

发布栏目:药师与安全合理用药发布时间:2020-09-21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

    小儿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由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症状和主要就诊原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传染病等均可引起。持续性的高热(≥39℃)会引发惊厥等并发症,直接威胁患儿健康。科学合理地应用解热镇痛药可以迅速降低体温,改善症状,而不合理使用则非但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还会引发其他不适反应。当前药品中关于解热镇痛的药物比较多,那么小儿应当如何选择解热镇痛药呢?接下来药师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常用解热镇痛药特点与不良反应

  1.阿司匹林

    小儿在服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瑞夷综合征,出现腹泻、呕吐、疲倦等情况,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小儿大脑,使儿童出现神志不清、昏迷、过度亢奋甚至死亡,特别是在患儿感染病毒时服用阿司匹林极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不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伴或不伴发热的病毒感染。儿童疾病中肺炎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体比较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而且对于儿童来说病毒感染几率更大,临床诊断中很大一部分肺炎患儿都是细菌病毒合并感染,因此对于16岁以下儿童解热镇痛症状应该禁止服用,防止副作用加大危害患儿健康。

  2.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解热镇痛药,很少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不会造成肾损害,不影响血小板功能,也不会引起粒细胞缺乏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该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发挥调节体温和止痛的作用。但是应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过大时,会引起肝毒性。如果患儿本身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者血浆蛋白量比较低,血浆非结合型药物浓度高等情况下对儿童肝脏损伤会加重。如果患儿本身经常服用苯巴比妥类药物在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也容易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反应。此外,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通过母乳分泌,所以哺乳期妇女尽可能不要服用此类药物,防止对母乳幼儿造成影响。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发热时的首选解热镇痛药,<2个月的婴儿应慎用。

  3.布洛芬

    布洛芬是一种非水杨酸类的药物,儿童服用后可能会对肝功能造成损伤,但是相对于同类别药物来说肝损伤的伤害比较小,而且当前已经针对儿童治疗开发了适应儿童的剂型,并添加了儿童喜爱的口味,使儿童服药更顺利,但是从解热效果方面来看稍弱,镇痛作用比较强,因此这种药物也常用于痛经缓解治疗。患儿在服用布洛芬后身体的疼痛感和不适感会逐渐减轻,烦躁焦虑的情况逐渐消失,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当前布洛芬儿童临床用药资料以及药物不良反应试验等方面的资料非常充分,儿童服用的安全性比较高,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患儿。两次用药间隔应>6-8h。但是布洛芬服用代谢需要细胞色素P450与工酶2C9共同进行,对这种酶的最有效控制药物为氟康唑等代谢物,这些代谢产物会使布洛芬的代谢能力降低,因此如果一起服用需要对布洛芬的计量适当减小。

 二、小儿解热镇痛药使用注意事项

  小儿使用解热镇痛药的适应证:

    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解热镇痛药治疗,体温低于38.5℃,一般不用药物退热,多采用物理降温,但有高热惊厥者除外。物理降温是一种安全、简便而可靠的退热方法,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

  1.诊断不明时不可用

    外部细菌和病毒等致热物质进入到小儿身体后,会与儿童体内的单核细胞、粒细胞等发生反应导致出现发热的情况。同时致热源进入到人体后能够促进下丘脑中枢对前列腺素的释放与合成,进而导致人体出现发热的情况。解热镇痛药物可以对下丘脑起到抑制作用,促进周围血管扩展,加快血流速度,引起人体出汗从而实现散热的目的。但是解热镇痛是一种治标的治疗方式,只能缓解发热和疼痛的症状,无法彻底消除病因。而且极容易因为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引起医生诊断失误。在用药之前必须诊断明确,根据其病情合理给药。对发热、疼痛的原因及性质未明确前,不可随意应用解热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治而产生不良后果。 比如小儿本身为G6PD缺乏者,如果没有医生的诊断家庭随意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可能会引起小儿溶血问题。所以家长在带领小儿就医过程中必须要将小儿病史交代清楚,方便医生准确医治和开药。

  2.何时服药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生病比较着急和焦虑,希望能够快速治好孩子的病,因此只要孩子稍微出现发烧的情况就开始给药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是不对的。人体发烧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体温升高说明人体的吞噬细胞活力比较强,自身产生的抗体数量多,有利于对人体内炎症的消除,促进人体自愈和修复。但是由于小儿大脑发育不完善,长期处于高热下容易导致脑部受损或者出现惊厥的情况。综合考虑后一般在孩子体温超过38.5℃后才开始服用退烧药,低于38.5℃可以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降温,比如敷冰袋或者用温水擦拭等。

  3.避免重复用药

 

    市面上的清热镇痛药物比较多,除了单纯制剂外,还有许多复合制剂,其中都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成分。如果不了解这些复方制剂的药物成分,就有可能引起单纯制剂与复合制剂的重复用药问题,这种联合重复用药方式对小儿的伤害极大,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在服药时必须要认真阅读说明书。同时部分家长急于为孩子退烧,服用完一次清热镇痛药物后没有达到退烧效果或者又出现发烧情况短时间内重复用药,体内药物积累同样会影响孩子的肝肾功能,因此必须要遵医嘱合理用药。

  4.如何选择剂型

 

    小儿清热镇痛药物比较多,比如对乙酰氨酚类药物,这类药物中药物的种类和剂型都比较多,而且药效发挥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性,相对来说片剂的剂量最准确,而且性质稳定携带便捷,但是小儿服用难度比较大;胶囊能够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稳定性好,并能够缓释药物,但是由于体积大不适合小儿服用;咀嚼片可以加入香精,口味酸甜,孩子比较喜欢,但是如果咀嚼不充分影响退热效果,而且尚未长牙的小儿不宜服用;混悬剂的口感比较好,服用方便所以受家长和小儿的喜爱;滴剂药物具有浓度高、起效快等特点,对于小儿来说具有较强的优势;栓剂类药物是先被直肠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的,对肠道的刺激性小,可以用于小儿使用。综合对比下3岁以下的儿童尽可能选择悬混剂、滴剂或者栓剂,7岁以下儿童不适合服用片剂或者胶囊。

  5.进行科学地体温测量和疗效判断

    每次应在用药后约1 h后再查体温,因根据临床观察,多数患儿用药后,在退热前常有一次短暂的体温反跳升高现象,如过早测量体温,极易误认为该药退热效果差而换药,这样往往造成出汗过多等不良后果。

    此外,为了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最好在饭后服用解热镇痛药,不宜空腹服药。用药过程中应多饮水并及时补充电解质,以利于发汗降温,防止出现脱水。

  6.解热镇痛药疗程和剂量

    小儿长期大量服用解热镇痛药对身体器官影响大,如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因此,服用此类药物要控制服药疗程,一般以7d为宜,病情严重时可酌情延长用药时间,但不得长期服用。

    对于一般情况较差的患儿如体弱、脱水等情况则不宜再服用解热发汗药,应鼓励患儿多饮水,避免加重病情。反复长时间使用解热镇痛药时,要多次复查血常规,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5]。应按时按量服用,不能随意加大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此外,有的家长担心患儿发热,在其不发热时也“预防性”地服用退热病,此做法是错误的。

 

作者:刘天娇

药师与安全合理用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临床药师团队提供
指导专家
吴玉波 教授 主任药师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