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任
    哈医大四院临床药学教研室、药学部主任,药学硕士 、执业药师 ,国家药物(医疗器械)
    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临床药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 兼任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药师协会理事
    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专家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临床安全用药专家
    中国临床药学教学基地建设评审专家
    黑龙江省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黑龙江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担任
    《中国药房》、《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 《黑龙江医药》杂志编委
  • 业绩
    1.编写药学专著和本科教材共12部;
    2.获发明专利2项,转化1项;
    3.主持科研基金项目14项;
    4.获科技成果和医疗新技术奖共23项;
    5.发表 SCI以及核心期刊论文70多篇;
    6.2008年被中国药学会授予“优秀药师”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医院药学创新奖”

吴玉波

教授

主任药师

罕见病用药警示:新药不是“神药”,盲目替换风险高

发布栏目:药师与安全合理用药发布时间:2025-10-21


2025 年 3 月,《中国罕见病用药安全报告》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正式发布,报告中一组数据引发医药界震动:45% 的罕见病用药错误源于对新药的盲目追捧,其中 28% 的错误直接导致病情恶化,12% 需紧急入院治疗。这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令人痛心的真实案例,也暴露了罕见病患者群体在用药选择上的认知盲区。

、罕见病用药三大误区

《中国罕见病用药安全报告》指出,罕见病患者用药错误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这些误区背后往往存在认知偏差,需结合医学原理逐一破解:

误区 1:新药 = 更安全?进口药 = 更好用?

报告数据显示,进口罕见病新药的断供风险比国产老药高 37% ,主要原因包括:进口药依赖跨国供应链,易受国际物流、政策变动影响;部分新药为 “孤儿药”,全球生产规模小,难以快速应对突发需求。

从安全性来看,新药的临床试验通常纳入的患者样本量较小(罕见病患者基数少),且随访时间短(多为 6-12 个月),长期安全性数据不足。例如 2025 年获批的某款罕见病新药,上市后 3 个月就收到 12 例 “肝酶升高” 的不良反应报告,其中 2 例需停用药物接受保肝治疗,而这些风险在临床试验阶段并未显现。

此外,“进口药更适合中国患者” 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不同人种的基因、代谢酶活性存在差异,例如某款治疗罕见肝病的进口新药,在欧美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但在中国患者中达到 18%,原因是中国人群中某类代谢酶的活性较低,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副作用风险。

误区 2:说明书数据 = 个人疗效?“病友经验”= 用药指南?

很多患者在用药时,习惯将说明书上的 “平均有效率”“平均起效时间” 等同于自身疗效,却忽视了说明书中的 “病程分层数据”。以某款治疗罕见血液病的新药为例,说明书明确标注 “对病程<2 年的患者有效率为 75%,对病程>5 年的患者有效率仅为 30%”,但 19 岁的患者林敏因未仔细阅读这一细节,在患病 6 年后换用该药,用药 4 个月后病情无改善,反而因延误治疗导致并发症,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同时,病友群中的 “用药经验” 也存在局限性。每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基因类型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同样是 SMA 患者,携带 SMN2 基因拷贝数为 3 的患者,对某款新药的响应率是拷贝数为 2 的患者的 3 倍,盲目模仿他人用药,可能导致 “无效用药” 甚至 “有害用药”。

误区 3:临床试验 = 免费治疗?入组 = 无风险?

2025 年,国内开展的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数量同比增加 40%,很多患者将临床试验视为 “免费用药的机会”,却忽视了潜在风险。报告显示,29% 的入组患者在入组前未完全知晓不良反应风险,部分患者甚至不清楚临床试验的 “随机分组” 机制 —— 即可能被分到 “安慰剂组”,无法获得有效治疗。

此外,临床试验中的 “不良反应处理” 也需重点关注。某款治疗罕见神经疾病的新药临床试验中,有患者出现严重皮疹,却因未提前确认 “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导致延误治疗,留下皮肤瘢痕。实际上,规范的临床试验会明确 “不良反应的分级处理方案”,并提供免费的对症治疗,患者在入组前需与研究团队详细沟通,确认风险应对措施。

科学用药要这么做

1.换药前:必须完成 “双评估”

换用新药前,需同时经主治医生和临床药师评估:医生重点评估病情是否符合新药适应症、是否存在禁忌症;药师则从药物相互作用、代谢途径、供应稳定性等角度分析,例如若患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药师需排查新药是否会影响老药的代谢(如是否抑制 CYP3A4 酶、P - 糖蛋白等),避免药物蓄积。

2.用药中:做好 “双记录”

用药期间,需记录 “症状变化” 和 “不良反应”:症状变化包括病情发作频率、严重程度的改变(如 HAE 患者记录发作间隔、肿胀部位);不良反应需详细记录出现时间、表现(如皮疹出现的部位、是否伴随瘙痒)、持续时长,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方案。建议使用 “罕见病用药记录 APP”,自动生成用药日志,方便复诊时提供完整数据。

3.面对断供:掌握 “应急方案”

选择进口新药前,需向药师确认是否已纳入 “国家罕见病用药应急调配平台”。该平台 2025 年已覆盖全国 31 个省份,若出现断供,可通过平台申请跨区域调配,通常 72 小时内可获得药物。同时,需提前储备至少 1 个月的用药量,避免因临时断供陷入危机。

4.入组临床试验:明确 “三要点”

若考虑参加临床试验,需重点确认三个问题:①是否为 “随机对照试验”,是否有机会被分到安慰剂组;②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是否提供免费的对症治疗;③试验结束后,是否有 “延续用药方案”(部分临床试验会为有效患者提供一段时间的免费用药)。确认后,需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留存副本以备后续查阅。

罕见病治疗之路漫长,新药的出现无疑为患者带来希望,但 “希望” 不等于 “盲目尝试”。只有理性看待新药、科学选择药物、主动寻求专业指导,才能让每一次用药都成为对抗疾病的 “有效武器”,而非健康风险的 “导火索”。

 

 

药师与安全合理用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临床药师团队提供
指导专家
吴玉波 教授 主任药师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