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任
    哈医大四院临床药学教研室、药学部主任,药学硕士 、执业药师 ,国家药物(医疗器械)
    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临床药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 兼任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药师协会理事
    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专家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临床安全用药专家
    中国临床药学教学基地建设评审专家
    黑龙江省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黑龙江省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担任
    《中国药房》、《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国药物与临床》、《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实用药物与临床》 《黑龙江医药》杂志编委
  • 业绩
    1.编写药学专著和本科教材共12部;
    2.获发明专利2项,转化1项;
    3.主持科研基金项目14项;
    4.获科技成果和医疗新技术奖共23项;
    5.发表 SCI以及核心期刊论文70多篇;
    6.2008年被中国药学会授予“优秀药师”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医院药学创新奖”

吴玉波

教授

主任药师

老年高血压用药:别让“降压”变“伤体”

发布栏目:药师与安全合理用药发布时间:2025-10-21


“血压高了就加药,降下来就停药”,这种看似 “灵活” 的用药方式,正成为威胁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朝美主任医师指出,老年高血压患者因血管弹性减退、血压调节机制失灵,用药安全门槛远高于中青年群体。2025 年《中国老年高血压用药报告》更给出触目惊心的数据:60 岁以上患者中45% 存在用药不当,直接导致脑卒中风险增加 28%,心肌梗死风险上升 22%,科学用药已成为老年高血压管理的核心命题。

一、三大用药误区,正在透支健康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误区往往源于认知偏差,这些看似 “合理” 的做法实则暗藏风险:

误区 1:凭感觉调药,无症状就停药

“头不晕、眼不花,血压就没事” 是最常见的认知误区。老年高血压具有 “症状隐匿” 特点,多数患者即使血压高达 160/100mmHg 也可能无明显不适,但血管壁已在持续高压下受损。上海某社区的王大爷就因夏季血压略降至 145/85mmHg,自行停用降压药,一周后清晨起床时突发左侧肢体偏瘫,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医生解释,夏季血管扩张导致血压暂时下降,但停药后血压反弹速度更快,斑块脱落引发血栓的风险陡增。

更值得警惕的是 “体位性低血压陷阱”。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减弱,突然起身时血压易骤降,若此时因 “无症状” 停药,可能在如厕、起床时因头晕跌倒,造成骨折或颅内出血。数据显示,这类因停药导致的意外跌倒占老年高血压患者外伤的 37%。

误区 2:追求 “快速降压”,迷信强效药物

不少患者急于求成,主动要求医生开 “最强效” 的降压药,甚至自行加量。北京某医院曾接诊过 82 岁的李奶奶,为快速控压将硝苯地平剂量加倍,服药后两小时血压从 170/95mmHg 骤降至 110/60mmHg,随即出现意识模糊、四肢湿冷,经抢救才脱离危险。

樊朝美主任医师强调,老年高血压降压需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一般需 4-8 周达到目标值,强行快速降压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高、舒张压正常),脉压差本就较大,骤降血压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增加心绞痛风险。

误区 3:忽视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药物 “混搭吃”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平均服药种类达 4-6 种,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显著升高。天津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药筛查发现,32% 的患者存在潜在药物冲突:如硝苯地平与他汀类降脂药同服,会增加肌肉损伤风险,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氨氯地平与胰岛素联用时,易引发低血糖昏迷。

更隐蔽的风险来自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很多老人同时服用银杏叶片与阿司匹林,二者均有抗凝血作用,联用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而含甘草成分的保健品会引起水钠潴留,直接抵消降压药效果。这些风险往往因 “不是处方药就安全” 的认知被忽视。

二、科学用药四原则,筑牢安全防线

结合 2025 年《老年高血压用药管理规范》,患者需牢记以下用药原则:

原则 1: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平稳控压是核心

老年高血压的首要目标是避免血压波动,长效降压药因其血药浓度稳定成为首选。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药物,每日服用一次即可覆盖 24 小时,能有效控制清晨 6-10 点的血压高峰 —— 这一时段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对比数据显示,使用长效药的患者,血压达标率比用短效药者高 41%,脑卒中风险降低 35%。

对于合并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可优先选择特拉唑嗪等 α 受体阻滞剂,既能降压又能改善排尿困难,实现 “一举两得” 的治疗效果。

原则 2:个体化用药,剂量 “宜小不宜大”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需遵循 “小剂量起始、逐步调整” 原则。一般从常规剂量的 1/2 开始,如缬沙坦初始剂量可从 40mg / 天起步,根据血压监测结果每 2 周调整一次,避免药物蓄积引发不良反应。

合并慢性肾病的患者,需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如贝那普利,同时定期检测血肌酐,当肌酐清除率低于 30ml/min 时,需减半剂量;而 80 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 150/90mmHg,避免过度降压导致风险。

原则 3:定期规范监测,数据指导用药

家庭血压监测是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但 58% 的老人存在测量不规范问题。正确方法需遵循 “五步法”:测量前静坐 5 分钟,排空膀胱,避免吸烟、饮浓茶;袖带中心与心脏同高,下缘距肘窝 2-3 厘米;连续测量 3 次,间隔 2 分钟,取后两次平均值记录。

初诊或血压未达标者,需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连续 7 天;达标稳定者每周测 1-2 天即可。建议同步记录睡眠质量、饮食情况,如发现血压连续 3 天超过 140/90mmHg,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原则 4:坚持终身用药,停药等于 “埋雷”

高血压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停药后血压反弹率高达 90%,且反弹后的血压往往比治疗前更高。临床数据显示,擅自停药的患者,1 年内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是坚持用药者的 3.2 倍。即使夏季血压下降,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减量,而非停药,通常可减少原剂量的 1/3,并加强监测。

三、实用工具与支持体系,助力用药安全

除了遵循原则,借助工具和社会支持能进一步降低风险:

家庭用药工具包不可少

推荐使用带语音提醒的电子血压计,可设置服药、测量双重提醒;选择分时段药盒,提前分装一周药物,标注 “早中晚”,减少漏服误服。北京某社区试点显示,使用智能药盒的患者,用药依从性从 48% 提升至 82%。同时,家庭药箱需定期清理,降压药开封后有效期一般为 6 个月,过期药物会失效或产生有害物质。

社区与家庭协同守护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会开展免费血压监测和用药咨询,药师可现场筛查药物相互作用。家属应主动参与用药管理,协助老人记录血压日志,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尤其要关注老人是否因担心副作用而偷偷减药。对于独居老人,可申请社区 “用药帮扶” 服务,由志愿者定期上门提醒服药。

老年高血压管理就像 “走钢丝”,既要控住血压,又要避免用药伤害。记住:没有 “最好” 的降压药,只有 “最适合” 的方案。坚持规范用药、定期监测、主动咨询,才能让血压平稳受控,远离并发症风险,守护晚年健康质量。

 

药师与安全合理用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临床药师团队提供
指导专家
吴玉波 教授 主任药师
简介